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全民運動,藉由硬體升級與提升軟實力的雙管齊下,致力於將台中打造成一座「陽光運動酷城市」。市長盧秀燕今(1/7)主持市政會議時指出,台中市每10萬人口享有的運動場館數為六都之最,並且市府推動的「運動i台灣2.0計畫」也成績斐然,成功取得全台最多的體育署補助金,並且全年舉辦近3千場活動,成為全台冠軍。
盧秀燕強調,台中市為陽光充足的城市,市府多年來在運動領域的投入,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,並推動「酷城市、酷運動」的概念。她表示,推動全民運動的首要條件是充足的場館設施,台中市在這方面表現亮眼,成為六都中每10萬人擁有最多運動場館的城市。市府運動局除了承擔原有的業務,還加碼執行237個專案,舉辦的活動場次每年近3000場,並成功吸引超過20萬人次參與,這一成績也使台中成為全國冠軍。
此外,為了支持運動發展,市府加大了對運動場館建設的投資,並且提升了對運動選手及教練的獎勳與培訓獎金。例如,選手獲得國光獎章的獎金將加碼10%,而教練也能獲得5%的獎金加碼。
運動局長游志祥在市政會議中報告,台中市從108年以來,新增超過30處運動場館,其中包括今年啟用的西屯足球場,該場館為台中唯一經FIFA認證的國際級足球場,具備舉辦國際賽事的能力。市府也啟用了室內投打場、康橋水域訓練中心以及艇庫管理中心,為選手提供更多專業訓練場地。此外,海線區也設立了第一座極限運動場,讓民眾能夠享受運動的樂趣。
市府在硬體設施上的投入不僅限於大型運動場館,還包括各類型的運動競技設施及社區運動中心。根據體育署的調查報告,台中市在運動場館設施的滿意度與充足比例方面,已達六都第二。市府的運動中心數量自盧秀燕上任以來,增長了3.5倍,至今已建成18座,包括12座國民及兒童運動中心,並且正在興建的全民運動館將進一步完善台中市的運動基礎設施。
為了吸引並留住優秀的運動人才,市府在體育獎金和培訓金的核發規定上進行了修訂,提供更加豐厚的獎勳。例如,選手若獲得國光獎章,可獲得加碼10%的獎金,教練則可獲得5%的加碼。此外,對於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,也會額外提供10萬的獎金,連霸選手的獎金則會逐年遞增。